電線電纜產品不合格指標多集中在結構尺寸、導體直流電阻、絕緣/護套機械性能、電性能以及熱失重等項目。
指標解析:這里主要指絕緣厚度和護套厚度。絕緣厚度有平均厚度和最薄處厚度,是根據產品的適用電壓、使用環境、導體截面和載流量大小、絕緣材料的電氣性能和物理機械性能等諸多因素而確定的。如果絕緣平均厚度不合格,電纜的電氣性能達不到要求,在使用過程中會引起場強過高和場強不均勻,加速絕緣老化;絕緣最薄點厚度不合格,在最薄處容易擊穿,引起事故。護套厚度包括平均厚度和最薄處厚度,護套厚度不達標,在使用過程中易磨損,對絕緣的保護作用不大,容易造成安全隱患。原因分析:生產企業工藝控制不嚴、生產過程控制不夠、對標準理解不夠、不執行工藝標準,同時過程檢驗(首檢、巡檢)失控,導致絕緣偏心、最薄處厚度不足。另外,部分企業出于成本考慮刻意將厚度做薄,或者使用同規格其他類型的線芯代替聚氯乙烯絕緣電力電纜的線芯,如對于1.5 mm2電纜絕緣厚度,GB/T 5023.3—2008、GB/T 12706.1—2008中分別規定不小于0.7 mm、0.8 mm,如果此時用BV1.5作為VV1.5的線芯則有可能導致不合格。
指標解析:導體電阻是否符合標準直接關系到電線電纜電傳輸性能的好壞,也是電纜主要安全性能指標之一。在電線電纜運行過程中,導體電阻不合格會增加電流通過時線路產生的電能損耗,并且損耗將以熱的形式散發,使得絕緣材料加速老化,輕則縮短電線電纜的使用壽命,重則形成短路,危及人身、財產安全。
原因分析:偷工減料(主觀原因)、過程檢驗不力、加工工藝(主要為各工序張力過大)不合格。原材料銅、鋁價格的劇烈波動導致生產企業為了牟取利潤,往往使用雜質含量較高的材料或者故意減小導體的截面,有的電線電纜產品導體直流電阻甚至超過標準值的5倍,這樣的電線在正常使用過程中極易發熱,加速絕緣老化,影響電線的使用壽命。
指標解析:絕緣護套機械性能包括老化前后抗張強度、老化前后斷裂伸長率、絕緣熱延伸、護套熱延伸。絕緣護套的抗張強度和斷裂伸長率不合格,將會對電線電纜的使用壽命帶來直接影響;另外,在施工安裝過程中拉力的作用,使電纜極易出現絕緣損傷或斷裂,造成帶電線芯裸露、短路,或者因高溫、日照、雨淋等環境導致護套老化,發生觸電或更為嚴重的危險事件。
原因分析:
(1)原材料的問題。企業為追求利潤,降低生產成本,使用劣勢或低等級的絕緣材料,這些材料價格低,但質量不穩定,無法匹配正常電線電纜產品性能,造成機械性能、耐老化性能降低,使絕緣層起不到應有的絕緣和抗拉作用,實際使用壽命遠低于設計壽命。
(2)生產工藝的問題。一些小型企業生產技術能力不夠,生產工藝和生產環境無法滿足要求,導致絕緣機械性能不合格。
指標解析:動態曲撓試驗主要是考核軟電纜在受到外界的機械拉伸和彎曲等應力時,軟導體的絞合線絲是否斷裂而降低電的傳輸性能,或者刺破絕緣而降低絕緣電氣性能,絕緣在受到應力作用時是否變形或開裂而影響電纜電氣性能的一種試驗方法。
原因分析:使用廢銅或者導體絞合的時候,束絲節距過大或束絲不均勻,導致導體的局部抗彎曲能力達不到標準的要求。
指標解析:熱失重是考核絕緣和護套材料老化性能的一種檢驗方法,高溫和日照環境,再加上導體長時間運行會產生大量的熱量,使導體材料發生裂解或聚合,久而久之失去了原有的機械性能、電氣性能。熱失重試驗從側面反映了電纜設計允許的導體最高運行溫度。絕緣熱失重不合格會降低絕緣的介電強度,容易造成漏電事故;護套熱失重不合格會降低介電性能,同時降低對絕緣的保護作用。
原因分析:
(1)企業進貨檢驗失控,沒有檢驗,或檢驗項目或頻次太少。
(2)企業為低價競爭,在聚氯乙烯上采用劣質甚至二次回收料進行生產,在橡膠產品上,采用含膠率較低的橡膠材料甚至改性聚氯乙烯進行生產,從而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部分電纜企業出于生產成本及交貨期的考慮,未采用交聯生產工藝,或是采用了錯誤的工藝參數,交聯過程不同程度依靠自然交聯過程,但自然交聯受環境條件及時間的影響不能充分完成。
指標解析:電纜的材料和結構均會對成束燃燒的試驗結果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一般說來,外護套采用高氧指數阻燃材料的鎧裝電纜比較容易通過成束燃燒試驗。
原因分析:
(1)為了降低成本,企業使用非阻燃電纜料代替阻燃電纜料進行生產,致使產品質量不合格。
(2)部分企業技術人員能力不足,對產品標準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不夠,沒有根據標準更新及時調整工藝參數。
(3)阻燃產品屬于自愿認證產品,企業沒有設備,也未進行過成束燃燒試驗,也是造成成束燃燒項目不合格率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