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并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長期發展目標,旨在2025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11億噸標煤以上,2030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15億噸標煤以上,有力支撐實現2030年碳達峰目標。
目前,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我國保障電力供應的新力量,并且在2023年的發電裝機占比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
為了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指導意見》從供給能力、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側資源調控、電力系統調節等四方面進行強化布局。
能源供給方面
《指導意見》表示,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科學有序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建設,統籌推進水風光綜合開發。就近開發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穩步發展生物質發電,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資源評估、功率預測、智慧調控能力。推進構網型新能源、長時間尺度功率預測等新技術應用。
推動既有建筑屋頂加裝光伏系統,推動有條件的新建廠房、新建公共建筑應裝盡裝光伏系統。推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推廣電熱泵熱水器、高效電磁爐灶等替代燃煤燃氣產品,推動高效直流電器與設備應用。在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地區及有穩定熱水需求的建筑中積極推廣太陽能熱應用。 在具備條件的農村地區積極發展分散式風電和分布式光伏發電。推進有條件地區生物天然氣進入管網,因地制宜推進鄉鎮集中供熱,優先利用地熱能、太陽能等供暖。優化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推動5G基站、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等與光伏、熱泵、儲能等融合發展。開展深遠海漂浮式海上風電、年產千萬立方米級生物天然氣工程等試點應用,推動光熱與風電光伏深度聯合運行。 推進光伏治沙、光伏廊道和海洋牧場等深層次立體化發展,形成深度融合、持續替代的創新替代發展局面。
當前,隨著可再生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光伏和風電兩大主力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向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轉變正在推動對能夠處理高壓和長距離能源傳輸的專用電纜的需求;光伏產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光伏發電站用電線電纜需求量井噴式增長;在新能源推進過程中,尤其是海上風場資源的開發,使得海纜需求量呈幾何級數增長。
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指導意見》提出,加快可再生能源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柔性直流輸電、交直流混合配電網等先進技術迭代,加快建設數字化智能化電網。加強可再生能源和電力發展規劃的銜接,推動網源協調發展。推動電網主干網架提質升級,加強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建設,優化調度控制,優先調度可再生能源電力。持續優化配電網網架結構,加快配電網一、二次融合和智能化升級,優化配電網調度機制,提升配電網靈活性和承載力,支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加強熱力、燃氣管網及氫能供應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強化管網互聯互通,就近接納更多非電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加快推進,能源生產、輸送和各環節各領域技術正在創新迭代。聚焦能源清潔化、電氣化、智能化、集成化等能源轉型重要領域,將推動超大容量、超遠距離特高壓技術、特高壓柔性直流技術、特高壓長距離大容量海底電纜技術等研發和應用。不斷提升電網信息化水平,主要包括輸電網的傳輸與資源配置能力、智能監測與預警能力、輸變電設備與線路一體化調控能力等,這些需求和要求也對線纜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進一步加強電力系統調節方面
加強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推動自備電廠主動參與調峰,優化煤電調度方式,合理確定調度順序和調峰深度。
《指導意見》也對儲能方面進行部署。比如,研究推進大型水電站優化升級,有序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加強新型儲能技術攻關和多場景應用。推進長時儲熱型發電、熱電耦合、中高溫熱利用等光熱應用。
此外,《指導意見》鼓勵生物質發電項目提供調峰等輔助服務。
儲能是促進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電、并入常規電網的必要條件。隨著“雙碳”目標深入推進,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保持較快增速,電力系統對新型儲能等調節資源需求快速增加。截至2024年9月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5852萬千瓦/1.28億千瓦時,較2023年底增長約86%。
作為儲能系統的重要零部件,儲能系統用電纜也將伴隨著其整機的發展迎來發展的黃金期。隨著能源供應的愈發充足,蓄能技術就變得愈發重要。預見抽水蓄能將主導儲能領域,該領域需要用到的電纜產品基本要求是:高電壓等級、大截面。如吉林敦化抽水蓄能電站,使用交聯聚乙烯高壓電纜電壓500千伏,截面800mm²,單根長度超過1500米。未來,這類產品的市場需求會增大,技術指標也會不斷升級。當然,像飛輪儲能、電化學蓄能等也將會梯次出現在未來能源儲存市場上,也均和電線電纜產品和技術有著密切關聯。
來源 | 上纜所傳媒
引用 | 21世紀經濟報、國家能源局、中國能源報、《中國電線電纜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中國基金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