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基礎要素,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技術工人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大計。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圍繞國民經濟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堅持技工教育辦學特色,為企業輸送大批合格產業工人;持續開展職業培訓和技能競賽活動,建立完善職業資格制度,選樹一批優秀技能人才,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社會氛圍愈發濃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技能人才工作,先后印發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等系列文件,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推動技能人才隊伍持續發展壯大、結構顯著優化。取得的工作成就包括:
構筑協同發力的政策支持體系
技能人才發展環境持續向好
形成以中辦、國辦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為主線,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20余項配套政策為支撐的“1+N”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制度框架。實施技能中國行動、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20多個省份啟動技能強省行動,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
厚植多元互補的培養基礎
人才適配性逐步提高
從2019年開始,推進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緊盯農民工、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累計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超過1.2億人次。大力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企業新型學徒225萬人。在76個新業態新模式職業技能培訓重點聯系城市探索推進相關工作。強化項目牽引和載體建設,布局建設1176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475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公布首批59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名單,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能力水平。
大力發展特色技工教育
技能人才培養陣地作用進一步彰顯
一是以就業為導向,強化實習實訓。許多院校“招生即招工、進校即進廠、畢業即就業”,畢業生就業率常年保持在97%左右,專業對口率、就業穩定性和用人單位滿意度均保持較高水平。1998年以來,累計培養了近3000萬名高素質技能人才。二是大力開展職業培訓。技工院校面向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就業重點群體積極開展職業培訓,每年培訓規模約為在校生的1.5倍。三是工學深度結合。技工院校打破傳統教學方式,推行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快速優化課程體系,及時響應企業生產一線技術變革需求。將工作過程和學習過程融為一體,教師教學和學生實訓均按照生產一線實際需要展開,實現“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學生學完一門課,就可以掌握一項工作技能,學完一個專業,就能勝任工作崗位需要。四是注重因材施教。技工院校在校生80%以上來自農村戶籍家庭,30%以上來自需幫扶家庭。技工院校堅持因材施教,使這些中高考落榜生通過技能教育成為社會有用之才,“一技在手、就業不愁、全家脫貧”,實現技能就業,施展自身價值。
建立市場導向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
職業發展通道更為順暢
健全完善以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建立并推行由學徒工、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構成的“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累計評聘3000多名特級技師、首席技師。大力推行用人單位自主評價和社會化評價,遴選3.8萬家企業和社會培訓評價機構,推動評價服務惠及更多勞動者。健全國家職業分類體系和新職業信息發布制度,累計發布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駕駛員等74個新職業信息,制定修訂頒布1540個國家職業標準。修訂頒布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職業、工種總數分別達1639個、1967個。
構建以世界技能大賽為引領、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為龍頭、全國行業和地方各級職業技能競賽以及專項賽為主體、企業和院校職業技能競賽為基礎的中國特色職業技能競賽體系。我國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組織,2011年至今共參加7屆世界技能大賽,累計獲得93金、41銀、28銅和71個優勝獎,金牌榜、團體總分連續四屆位居第一。先后在廣州和天津舉辦兩屆全國技能大賽。服務“一帶一路”、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創新開展“一帶一路”、“三區三州”、全國扶貧、鄉村振興大賽等專項賽事,廣泛組織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全國大多數省份舉辦了省級綜合性職業技能競賽,各級各類特色技能競賽如火如荼,每年帶動上千萬人次的企業職工和院校師生參加。
奏響技能報國的時代強音
推動形成崇尚技能社會氛圍
健全技能人才表彰獎勵體系,從1995年至今開展了十六屆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活動,共表彰320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3616名全國技術能手。推薦4263名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加強對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推薦高技能人才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選及到工青婦等群團組織掛職或兼職。依托主流媒體、新媒體,加強對高技能人才典型的宣傳。經過各地區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不懈努力,我國技能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結構持續優化,截至目前,全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超過27%;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0%。技能人才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職業發展路徑更加暢通多元,政治、經濟待遇持續提高,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技能人才活力進一步釋放,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用得到進一步彰顯。黨的二十大對未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對做好今后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下一步,我們將圍繞以下七個方面開展工作。(一)終身培訓賦能,以高素質勞動者培育發展新動能。一是實施終身培訓制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等難題,健全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終身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二是實施四大培訓計劃。緊貼產業發展需求,深入實施制造業技能根基工程、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鄉村工匠培育工程等四大培訓計劃,加快培養相關領域急需緊缺技能人才。三是實施技能強企行動。構建政府、企業、院校三方共同參與,產業、崗位、人才、就業融合發展的技能人才供應鏈,創建良性互動、協調融合發展的技能生態。四是擴大學徒和重點群體培訓規模。五是創建勞動者終身培訓個人賬戶。(二)高端引領帶動,打造技能人才梯隊。一是深入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牽引帶動技能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提升。二是強化對高技能人才的表彰激勵和服務保障。持續推進以政府表彰為引領、行業企業獎勵為主體、社會獎勵為補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體系建設。同時,積極倡導政府和企業廣泛開展技能研修、同業交流、名師帶徒、國(境)外培訓等活動。三是扎實推進部省共建,高位推動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三)堅持就業導向,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一是堅持立德樹人辦學方向,進一步加強思政教育,培養聽黨話、跟黨走的青年技能人才。二是動態調整專業。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緊盯科技發展技術進步,動態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圍繞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新職業新業態,積極開設專業,前瞻性布局建設未來專業,開展人才培養。三是推進工學一體。結合產業發展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按照職業標準設計課程體系,按照典型工作任務組織教學,強化實習實訓,加強校企合作,普遍開展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建設工學一體化課堂、課程、專業和院校,加大工學一體化師資培養力度,加快構建區域性、行業性等多類型技工教育聯盟(集團)。四是堅持學制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并舉。五是優化師資結構。加強教師能力提升,組織教師到企業實踐進修,吸引企業高技能人才到學校“坐堂”,兼任生產實習指導教師,提高實訓教學質量。(四)在發展中規范,更好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一是“新八級工”制度提質擴面。發動更多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二是有序推行社會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嚴格條件、擇優遴選、動態調整的原則,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遴選社會培訓評價組織,根據市場需求和勞動者就業創業需要,規范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三是開發新職業序列。增強對經濟社會和生產生活的敏銳性,積極從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中挖掘發現、培育形成新職業新崗位,并以發布新職業的方式予以確認,提升新職業社會認同度、公信力,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四是推進國家資歷框架建設。依托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職稱和學歷框架基礎,推進統一開放、路徑暢通、等值互認的國家資歷框架體系建設,暢通勞動者就業成才通道。(五)強化技能導向,健全技能人才崗位使用機制。一是支持高技能人才在崗位上發揮技能、管理班組、帶徒傳技。支持高技能領軍人才“揭榜領題”,參與重大生產決策、重大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二是強化技能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地位。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的技能人才工資決定和合理增長機制。三是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動機制,提高技能人才配置效率。(六)競賽交流互鑒,展技能風采促人生出彩。一是做好中國上海第48屆世界技能大賽籌辦、參賽工作,引領帶動青年及更多勞動者學技能、比技能、長技能。二是高質量辦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能大賽、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等面向全國的跨行業跨系統的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為廣大勞動者搭建展示技能技藝、促進學習交流的平臺。三是優化競賽獎勵政策。對職業技能競賽優秀選手,按照規定晉升相應職業技能等級。支持各地結合實際,對本地區職業技能競賽獲獎選手給予表揚獎勵。(七)加強宣傳引導,積極營造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社會氛圍。一是培樹一批宣傳典型。聚焦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競賽優秀獲獎選手,培育選樹先進典型,講好技能故事、展示技能魅力、培育技能文化,發揮榜樣引領示范效應。二是加強政策精準推送,提高政策知曉度和活動影響力。三是豐富宣傳渠道形式,引領技能就業技能成才技能報國時代新風。四是加強重要時點宣傳,形成輿論引導、文化培育、精神激勵的持續宣傳效應,唱響技能中國時代強音。(來源:中國培訓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