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與傳統行業融合日漸深入,已經成為驅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推進全球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本文聚焦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梳理近年來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成效,重點剖析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挑戰,從關鍵技術、融合路徑及信息安全層面提出促進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深度融合的對策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蓬勃發展,賦能產業升級轉型,為加快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成為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黨的二十大進一步為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報告明確指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但我國仍面臨關鍵性核心技術掌握不足、產業融合發展路徑不明確、信息技術融合隱含安全風險等問題,制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向上發展。本文基于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現狀,充分把握融合創新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為更深入激發產業融合的增長潛力提供參考依據。
一、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態勢
1.1 產業規模快速提升
2012年至2021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1.6%,在工業中的營業收入占比連續九年位居第一;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增長至9.5萬億元,年均增速達16%,增速位居國民經濟前列,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效益實現穩步增長。其中,信息通信網絡建設已實現國際領先,我國成為全球首個基于獨立組網模式規模建設5G網絡的國家,截至2022年8月末,累計建成開通的5G基站已達到210.2萬個。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產業規模也逐步增長。截至2021年,我國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達10749億元;大數據產業規模達到1.3萬億元,復合增長率提至28%;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4041億元;云計算產業發展態勢強勁,市場規模達3229億元,2012年以來年均增速超過30%;區塊鏈產業規模達65億元,同比增長30%。
1.2 技術創新活力不斷迸發
云計算通過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了信息技術軟硬件的改造升級與創新應用開發,有效提升了生產效率,已成為全球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然選擇。移動通信技術實現從3G到5G的跨越發展,著手面向6G延伸,推進關鍵技術研發。區塊鏈技術加速落地應用,截至2021年底,我國區塊鏈備案企業已達到1064家,產業鏈條初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產權申請數量穩步增加,產業創新能力取得突破性進展。2021年我國人工智能和物聯網領域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全球占比超過84%,5G核心專利數量居世界第一;全國軟件著作權登記量從2012年的14萬件增長至2021年的228萬件,年均增長率達36%,整體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企業創新形成一定規模,國家級新一代信息技術“專精特新”企業超過1500家,占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的32%。
1.3 融合發展催生新業態
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應用,正在推動傳統產業體系智能化變革,同時衍生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新型產業。智能制造裝備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和5G模塊,持續完善自主識別、實時優化及群體協同等功能,推動智能分析與互聯互通能力大幅提升;工業軟件融合人工智能算法,通過數據分析和建模優化機理模型的精度和性能,提高分析決策的精準性、自主化;工業自動設備打通信息技術與操作技術的壁壘,實現設備和信息系統無縫連接,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工業互聯網平臺不斷發展壯大,持續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具有一定區域、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已超過100個,連接設備數量超過7600萬臺套,各地在建“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1800個,覆蓋航空、礦山、鋼鐵、港口、電力等20多個國民經濟重要行業,數字工廠、智能電網、共享制造等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如雨后春筍,融合發展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作用日漸顯著。
1.4 融合創新持續深化
在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融合應用在網絡強國、制造強國兩大國家重大戰略的指引下,已成為我國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勁助力。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已經進入創新突破、深入滲透、擴散應用的加速發展期,國內部分企業融合基礎夯實,初步實現環節信息化,工作重心逐步向全面突破集成轉變,領航試點數量增加、方向多樣。2022年工信部發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由2021年的194個增加到215個,首次設立“數字領航”企業方向,全力打造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桿。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也在教育、醫療、交通、能源等領域深度應用,不斷涌現特色場景下的解決方案,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創新模式,汽車電子、智能安防、智慧健康養老等新應用取得扎實成效。
二、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面臨的挑戰
2.1 關鍵性核心技術掌控力不足,自主創新薄弱
(1)人工智能領域
創新程度和突破難度更高的顛覆型、階躍型技術幾乎是國際寡頭壟斷發展的格局。反向傳播、人工神經網絡等深度學習基礎理論基本由國外引領,深度學習理論體系、新型學習方式等顛覆技術主導權也主要被全球幾位科技巨頭掌握。我國的技術創新主要集中在已有技術優化和工程實現上,雖然在圖像識別、機器翻譯等領域涌現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學者,但距離引領核心技術仍差距較大。
(2)區塊鏈領域
隨著系統中業務量的快速增長,對于并發量要求高、存證信息多的應用場景,延遲交易、吞吐量低等性能問題凸顯,現有技術仍需提升高性能共識機制,拓展區塊鏈技術的適用性。
(3)云計算領域
我國在獨立設計制造核心云基礎設施的掌控能力尚顯不足,底層技術存在較多空白點,受制于Intel、AMD等國外廠商;云系統軟件對于開源系統存在嚴重依賴,缺乏核心主導地位,難以承受開源協議變動或中斷更新。
2.2 融合發展受傳統行業特性制約,路徑尚不明晰
不同行業、區域、群體的數字化基礎不同,發展差異明顯,例如農業、工業等傳統產業尚處于數字化轉型的起步階段,核心工藝技術尚未找到合適的融合發展方式,相對薄弱的數字基礎又難以匹配新一代信息技術落地要求。此外,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前期投入較高,收益難以量化,部分企業面對不明朗的盈利情況,擔心成為轉型的犧牲品,對數字化轉型存在“不愿”“不敢”“不會”的困境。同時,我國中小微企業較多,受困于市場規模較小、實施周期不明確、人才短缺等問題,實現融合探索的難度較大,數字化轉型也相對滯后。盡管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持續向各行各業融合滲透,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但目前僅局限于部分企業的點狀探索,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還停留在部分制造環節或者制造領域,缺乏對融合發展經驗的積累提煉,欠缺覆蓋全流程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尚未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模式。
2.3 產業融合加深信息技術依賴程度,引入安全隱患
在政策與市場的共同推動下,部分傳統行業格局逐漸拓寬,引入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但其原有的安全技術手段難以有效應對網絡安全、平臺安全及數據安全等多方面的威脅。近年來,國內外針對重要信息系統及基礎設施的網絡攻擊事件頻發,對全球各行業中多家知名企業造成巨大損失,如Ryuk致使世界大型鋼鐵制造商部分生產系統停運,Doppel Paymer導致知名零部件制造商機密文件和客戶信息泄露等,工業控制系統成為網絡攻擊的重災區。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多采取快速迭代的開發模式,技術成熟度和穩定性尚需提升。以人工智能應用為例,其核心深度學習算法目前在可解釋性、魯棒性、偏見與歧視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對數據樣本量的依賴程度也偏高,算法需要人為干預,若直接在工業等領域融合應用,可能會引發安全風險。
三、加速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鍛技術、匯眾智,突破關鍵技術瓶頸
加強核心技術攻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重點領域,推進建設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研發中心、融合發展研究中心,針對產業融合關鍵環節逐步分解,匯集力量突破數字化共性技術難關,深化與企業協同創新機制,直面難題,加速尖端技術的自主攻關,推動產業化大規模應用。鼓勵和引導頭部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加大樞紐型前沿核心技術研發力度,堅持走原始創新道路,精耕細作,提升企業全球競爭力,牢牢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主動權。支持優勢企業聯合科研機構牽頭成立產業創新聯盟,引導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共同開展技術研發、試驗驗證和產業化應用,加快產業融合標準研究和制定,提升技術產品的成熟性和應用推廣能力,著力解決“不敢用”瓶頸。
3.2 探索特色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多層次拓展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智能制造業先行,聚焦高端裝備、汽車制造、電子信息等離散型行業,漸進式、梯次式引入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開展關鍵技術和制造工藝集成應用,形成一批特色融合方案。圍繞原材料、裝備制造、消費品等產業融合重點領域的核心需求,摸清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行業、環節及領域的擴散規律,結合不同產業差異化發展特征,制定“長短結合”的數字化發展路線及規劃,探索具有科學性、靈活性、針對性的融合發展模式。鼓勵創建產業融合發展國家示范區,構建立體分布結構的試點示范體系,發揮典型先進帶頭作用,探索形成融合發展的標準化、模塊化、精準化推廣路徑,帶動更多中小微企業加入到融合發展的格局中。
3.3 筑牢信息安全防線
完善新型融合性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加強產業核心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深化行業網絡安全漏洞管理,形成常態化閉環管理機制,針對行業特性搭建安全防護框架,采取網絡安全分級防護措施,優化安全監測體系,從風險發現、識別、防范、消減入手,全面強化系統安全保障。探索安全防護信息資源互通模式,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共享程度,打造動態安全防御體系,加強聯防聯保,有效降低信息泄露風險隱患,助力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一批融合安防先行試點的落地,精準對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融合的安全防護需求,推廣先進網絡安全風險防范經驗,面向企業提供集約化的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促進傳統行業信息安全能力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