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土窯洞,成為毛澤東在延安時的居所。一盞小煤油燈下,毛澤東寫下《新民主主義論》等眾多理論著作。艱苦的條件見證了毛澤東與同志們同甘共苦的歲月,這片紅色土地孕育出的延安精神歷久彌新。
這三孔接口土窯洞是毛澤東的舊居。1938年11月,毛澤東由鳳凰山遷住到楊家嶺。左邊一孔是寢室,中間是辦公和會客室,右邊是工作人員住室,右上側的土窯洞是女兒李訥的住室。

楊家嶺毛澤東的舊居
毛澤東在這里居住期間,抗日戰爭正處在最艱難困苦的階段。為指導中國革命不斷取得勝利,毛澤東從事了大量的理論工作,撰寫出了《新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發刊詞》《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改造我們的學習》《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的有40篇。
毛澤東的大量著作是在小煤油燈下完成的。小煤油燈是由鐵皮制成的,由于高度不夠,墊了10厘米高的木柱。為了節約燈油,毛澤東在寫作時將燈頭擰大,思考問題時再擰小。他一旦進入寫作狀態,常常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寫《新民主主義論》時,更是如此。
1940年2月15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在《中國文化》創刊號上發表。他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結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全面、深刻地闡明了中國革命的基本方向,制定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發展成熟。
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送走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燃盡了多少根燈芯,熬干了多少盞燈油,這孔為他遮風御寒的土窯洞知道,這盞與他夜夜相伴的小油燈知道。
在延安艱苦的歲月,毛澤東和同志們一起同甘共苦,吃小米飯、穿粗布衣、住土窯洞,從不搞特殊。
1940年5月,陳嘉庚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陜甘寧邊區抗戰軍民。當陳嘉庚來到楊家嶺時,毛澤東從自己勞務的菜地里摘了青菜,招待陳嘉庚吃了一頓樸素而難忘的飯。當時,院中放著一張沒有油漆的方桌,桌子又矮又小,四周擺了幾個小凳子,桌上鋪了一張報紙。毛澤東回窯取東西時,風把報紙吹跑了。吃飯時,桌上只有青菜、咸蘿卜干,加一碗雞湯。毛澤東說:“我沒有錢買雞,這只雞是鄰居老大娘知道我有遠客特地送來的,母雞正下蛋,他兒子生病還舍不得殺呀!”
延安之行,共產黨領導人用民主、平等、清廉與簡樸的作風折服了陳嘉庚。從他們的身上,陳嘉庚看到了中國的出路和希望,看到了共產黨得人心、得天下的歷史必然。可以說,延安之行是陳嘉庚人生旅途中的重大轉折點。陳嘉庚應邀發表多次演講,認為“拯救中國的人不但早已誕生,并且已經在那里做出許多大事了”。他堅信:“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